2007年8月,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,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联合推出了一档名为《父辈的战争岁月》的特别节目。这档节目不仅讲述了历史掌柜配资,还展示了许多深刻的情感与人物故事。而节目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主持人,便是孔继宁。他不仅是毛泽东主席的外孙,还是唯一一位亲自接触过毛主席的毛家外孙。
孔继宁的母亲是毛主席的独生女李敏,父亲则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孔令华。孔继宁于1962年10月出生,巧合的是,他的生日与“十月革命”俄历纪念日仅相隔两天。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,他的爷爷毛主席和外公孔从洲将军为他取名“继宁”,寓意着承继列宁的伟大事业。孔继宁的降生,给毛主席带来了无比的喜悦。他曾兴奋地说:“我已经70岁了,‘官’升了一级。” 李敏在回忆录中也提到,父亲毛主席十分喜爱小继宁,“父亲工作累了时,会去看看小外孙,抱一抱、亲一亲,逗逗小家伙。继宁长得虎头虎脑的,笑起来特别可爱,父亲像所有的老人一样,隔代亲,特别喜欢和继宁玩。”
展开剩余72%然而,孔继宁自己对外公的记忆并不深刻。因为在他还不到一岁时,父母便离开了中南海,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间小房子里,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。没过多久,文化大革命爆发,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连李敏要见毛主席一面,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和报备。因此,孔继宁几乎没有机会与外公接触。直到他七、八岁那年,孔继宁曾经闹着要去中南海找外公掌柜配资,李敏便与儿子打了个赌:如果他能够戴上红领巾,就答应带他去中南海。孔继宁在小学一年级时终于戴上了红领巾,李敏兑现承诺,带着他去了中南海。可惜那时毛主席正在开会,无法见他们一面,最后还是周总理陪着他们一家吃了饭。
作为毛主席的亲孙,孔继宁的成长过程并没有享受到任何特殊的待遇。李敏对孩子的教育格外严格,她要求孩子们“夹着尾巴做人”,绝对不能显露出自己的特殊身份,也不能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是谁的后代,因为她认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。正因如此,孔继宁在学校时,几乎没人知道他与毛主席有关系,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时,他才请假半个月,班上的同学才得知他是毛主席的外孙。
孔继宁从小就具有儒雅的气质,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理智。身为军人家庭的后代,他从小便受到了家风的熏陶,立志长大后要参军报国。1980年代初,他如愿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,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。1997年,由于母亲身体状况不佳,孔继宁决定转业回到北京,亲自照顾母亲。转业后,他涉足商界,开始了与生意打交道的生活,同时偶尔也会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。
与许多拥有显赫背景的家庭成员不同,孔继宁从不张扬自己的身份。接触过孔继宁的人普遍评价他为人亲和、平易近人,从不摆架子,生活也非常朴素。他平时抽的是中南海香烟,这种烟在市面上的售价仅为四元人民币。在孔继宁看来,相比赚取财富,传承毛泽东思想、弘扬革命精神才是他最为重要的使命。他对外公的理解也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:“主席一生忧国忧民,却很少有机会享受家庭生活,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。”
由于他的特殊身份,孔继宁无论走到哪里,都很难避免背负“毛主席外孙”的标签。虽然这份身份常常给他带来不小的压力,但他也将其视作一种动力,时刻提醒自己要承担起维护家族荣誉、传承毛泽东精神的责任。2001年,孔继宁与母亲李敏共同成立了“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”,母子二人借此平台,开始有计划地推广毛泽东思想,倡导精神文明建设。李敏还主编了《真实的毛泽东》、《百年后的毛泽东》等书籍,为毛泽东思想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孔继宁曾对记者表示:“毛泽东思想是永不过时的,真正过时的只是研究的方法,而毛泽东思想本身却是常看常新的。”他坚定地表示,自己后半生的主要工作就是传承毛泽东思想,弘扬毛泽东精神。尽管身为毛主席的外孙,孔继宁并没有继承到太多的物质财富,但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。而他也毫不犹豫地挑起了将这份精神财富延续下去的责任,誓言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