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城并非一直以来都拥有今天的辉煌与繁华,尽管其中矗立着雄伟的紫禁城,然而在旧社会的北京,紫禁城内的达官贵人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。相比之下,普通百姓的生活则显得十分苍白、无力,仿佛在社会的风雨中几乎消失了色彩同花配,沉浸在贫困与动荡之中。
1909年1月,来自法国的两位探险家与旅行家来到正在迎接春节的北京城。那时的外国人在清朝末期的北京,能够自由自在地穿行街巷,如同进入了无人之境。这些外国人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,真实地展示了当时北京城百姓的生活状态,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生活在困苦之中,宛如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的世界里,对于现代人来说,这一幕无疑是“可怕”的,满目凄凉。
尽管北京城从未缺乏发展的机遇,1909年1月,站在城中的某个角度,可以看到当时的北京已经拥有不少高楼大厦,现代化的火车也在不断驶入这座城市。那一年的北京,白雪覆盖大地,远远望去,许多家庭的房屋在雪中显得温馨而宁静,但实际上,北京早已内忧外患,形势严峻。这张照片清晰地显示了北京东南角的建筑,这里的楼角曾在八国联军侵略期间遭到轰炸,已经残破不堪,修复工作更是被拖延了多年。
展开剩余80%老北京在风雨飘摇的社会中艰难生存,社会动荡不安,底层百姓的生计几乎被地主、黑帮、清政府、军阀、甚至是外国势力所压迫。那些在绝望中的百姓,生活的希望几乎被摧毁。为了生存,街头充斥着小偷、乞丐与起义军,打斗与冲突成了常态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,慈禧太后为了控制社会秩序,设立了“巡警部”,这个建议其实最初来自袁世凯。
当时的北京城,人力车夫在积雪未融化的街头拉着车,载着的是一位旗人女子。那个时期的封建礼教让一部分人过上了相对安逸的生活,旗人享受着无需劳动的特权,过着类似贵族般的日子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力车夫,他们可能一生都没有赚够一件贵重首饰的价值,就像《骆驼祥子》中的祥子一样,尽管辛勤工作,却依旧过得贫困潦倒,充满了悲凉。
街道上的积雪同花配,在人力车夫和行人的碾压下,渐渐变得脏兮兮的。尽管如此,街两边的店铺依旧整齐划一,门前一尘不染,每家店铺都会在店前扫去积雪,确保给顾客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体验,这一点至今仍然保留着。
在马车前,两个乞丐正静静地看着摄影师,快到春节了,那几天寒风刺骨,两个乞丐身穿薄弱的衣服,双手插在衣袖里。如果没有好心人施舍,他们很可能会在寒夜中冻死。
在一家写着“酒”和“油”的商铺前,许多人在驻足。有裹小脚的女人,穿着精致的衣服,和那些穿着粗布衣裳的人形成鲜明对比。这家商铺的富裕程度显而易见,毕竟,裹小脚的女性并非一般人家能享受的特权。
照片的右侧,一个戴着帽子的男孩提着风筝,走在墙边,显然这是他过年收到的新年礼物。
褒忠祠曾是辉煌的象征,但随着外敌的侵略,清政府的无所作为,曾经金碧辉煌的建筑逐渐沦为废墟。炮弹的轰炸和岁月的腐蚀让它变得残破不堪,杂草丛生,成了荒地。
驼队在当时的北京仍有着重要的货物流通作用。这支驼队经过的地方,不是荒废的庙宇,而是嘉庆十年时朝廷为额勒登保所建的祠堂。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,这种小型的祠堂早已被遗弃,墙壁坍塌,瓦片上长满了草,显现出历史的沧桑。
今天,北京的老胡同已是寸土寸金的地方,但当年的西皇城街道却充满了萧条气氛,街头穿梭的多是衣着朴素的百姓,看上去完全是“难民”模样。
这张照片中的人警惕地注视着这位外国摄影师,那个时期,面对外来者,民众的反应往往充满了不安和戒备。
一位军官坐在马车上的八仙桌上,显得十分镇定,似乎毫不担心会跌落下来。这位军官显然胆量过人,他所在的军队是“新建陆军”,即清朝的新军。在那个动荡不安、变革不断的北京城里,生死存亡仿佛只在一念之间。
当年的什刹海旁的民居,依然是典型的农村风貌,甚至像现代山区的农村。为了抵御寒风,居民用树枝搭建起了简陋的栅栏,光秃秃的树干,冰冷的河水,呼啸的寒风,整个环境显得凄冷异常,稍有不慎,就可能冻死在这片冰天雪地中。
什刹海附近的一个冰场堆放着还来不及储存的冰块,那时候虽然没有冰箱,但冰块能被储存到夏天。冰块如何储存?大家使用的土胚墙、茅草屋顶就是最常见的建筑方式。115年前,北京的这些传统建筑依然是主流,大家背靠着土墙,在阳光下晒着太阳,虽然没有暖气,但太阳的温暖胜过屋内的寒冷。
这就是115年前的北京城,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,经过时光的洗礼,我们也能感受到如今的新中国的伟大和进步。此刻,我们不禁感慨,拥有强大祖国的幸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。希望大家牢记历史,砥砺前行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!
发布于:天津市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